本文目录
我只看了我自己的感触,大学生应该是一批最容易被鼓动的群体,当然,也有他们创造历史的时刻,比方说五四运动。但是在和平的年代中,我认为大学生还是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,在大学校园期间努力学习文化知识,将来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。针对很多的网络舆情,我们应该怎样分析呢?首先要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,不管所得到的信息来自哪个方向?我们都要验证它的真伪,就算是我们最尊敬的教授所说的话,那么咱没有证实真伪之前,我们都要持有怀疑的态度。其次,要有一个大方面的考量,比方说人权问题,我们要放在一个大量样本空间内去考虑这个问题,标榜美国人权的国家要去看一看他们国家是否真的就如他们的那样。还有一些骇人听闻的事件,我们要还原到事件的本来去看一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?不能人云亦云的认为,所有的问题就是一个善或者一个恶字就可以代表的。然后我们还要了解现在的网络舆情来说,很多信息的推送都是根据你的兴趣,这样就会窄换我们的视野,让我们只生活在自己认为的窄化的世界,看不到世界的本质,或者不能了解到多层次的事件的本来面目,培养自己多方面考虑事件的能力,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,当然这些见解都是建立在以事实为根据的基础上的。最后想要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,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,在这之中,我们要有大量的其他的知识的摄入,吴伯凡老师说过一句话,叫做六经注我,我注六经。仅代表个人观点。如有不同可以交流。
1.制定出台网络舆情应急处置、舆情监测、舆情报批、舆情处理、舆情回应的程序性的规定,建立问责机制,纳入相关部门年终考核。
2.按照《大学校园新媒体平台管理办法(试行)》的通知,对一级、二级校园新媒体平台实行备案审批和年审。
3.应用舆情监测分析系统监测学校及各职能部门、二级学院网站、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、各大自媒体的舆情情况,及时将舆情通报学校领导及相关单位负责人,督促相关单位及时控制和引导,并负责跟踪各单位的舆情控制及引导情况。
4.负责舆情信息收集、汇总、审阅、分析、整理、报送及备案。
5.分析发现舆情背景、特征、趋势,并整理成相关舆情分析报告。
6.规范外宣和公共信息发布审批程序,严格程序化管理,对进入互联网的信息实行准入制度,保证在互联网上的报道宣传不存在泄密及有损学校形象的现象发生。
7.负责管理、维护学校信息员、网络管理员、网络宣传员、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等网络舆情队伍。
8.按照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分解,定期进行专项督查考核,建立舆情信息考核奖励机制。
9.负责学校报告会、研讨会、讲座等的审批备案。
10.做好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(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)办公室的具体事务性工作。
1)有效性原则
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要有效。
(2)客观性原则
坏学生和好学生矛盾,但是老师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去骂坏学生。
(3)教育性原则
处理问题的同时,让学生思想上有所认识,让他们的德育,感化学生。
(4)可接受原则
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要维护学生的自尊,让学生心悦诚服。
(5)冷处理原则
上着课突然学生给自己骂了一句,就冷处理一下。忽略小而转瞬即逝的原则。不要扩大化。
1、敏锐关注学生“语言暴力”的现象,积极干预,减少负面影响
“语言暴力”普遍存在于校园中的教室、厕所、操场等地方。这些语言的嘲笑、辱骂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,影响其人际交往。每位教师都必须具有人人都是“德育导师”的职业敏感,通过与学生谈心交流等方式及时发现班级里的矛盾和不良现象。首先,教师以自己特殊的身份进行定性,防止“语言暴力”现象在班级蔓延,产生严重的后果。教师还要密切注意现象的反复,不厌其烦,变化策略,直到学生明理,现象弱化。其次,教師要掌握和区分“语言暴力”的类别,不同类型的“语言暴力”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,先处理最严重的和最典型的案例。最后,教师还要利用班集体人数多的优势,制造正面的舆论导向,通过集体的力量规范学生的言行,逐渐消除这些不良的风气和行为。
2、筛选学生遭遇“语言暴力”的案例,开展思辨,教授应对策略
小学阶段的孩子,自我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,需要教师不断地加以引导。同时,我们也要无限地相信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思考会作出准确的判断,指导自己的行为。学生的道德行为一定要从他人约束逐渐过渡到自我反思,这样的德育才是成功的。我们可以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道德难题,开展各种形式的讨论,让不同的思维积极碰撞,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水平。我们还可以在晨会课上开展价值澄清式的讨论,在各类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,在学校组织的各类评比活动中开展……,形成思辨文化的德育模式。
3、疏导学生实施“语言暴力”的心理,长效防治,减少产生源头
学生实施“语言暴力”有心理层面的原因,因此教师需要观察学生,掌握他们的生活状态,从心理上去疏导,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格,最终使每一位学生都具有正直的心灵、正派的行为、正确的认知。对于班级里的特殊份子,教师要重点照顾,多与他们交流谈心,成为知心朋友,让他们愿意说真话,因势利导,分析现象背后的心理成因,给予科学的心理辅导,从本源上改善他们的行为。
孩子的世界是纷繁复杂的,“语言暴力”这样的隐蔽行为对孩子潜在的危害是巨大的,教师要及早干预,多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,通过开展讨论活动,学会应对的方法,这样,孩子就会逐渐远离“语言暴力”,形成阳光向上的学校氛围。